国产农村一国产农村无码毛片,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,亚洲精品456在线播放,亚洲AV无码日韩AV无码导航

產品展示
PRODUCT DISPLAY
行業資訊您現在的位置:首頁 > 行業資訊 > 李毅中:推動制造業提質增效 筑牢實體經濟根基
李毅中:推動制造業提質增效 筑牢實體經濟根基
  • 發布日期:2018-08-01      瀏覽次數:795
    •  

       

       

     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        7月26日,中國工經聯五屆理事會主席團第十三次會議在江蘇徐工召開。會議期間,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,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接受了中國工業報記者的專訪。

        如何解讀上半年全國工業經濟運行情況?如何實現新舊動能的接續轉換,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邁向中?實現工業高質量發展有哪些路徑?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應該如何突破?徐工的成功探索對于中國制造企業有怎樣的啟示?圍繞這些話題,李毅中和中國工業報記者進行了深度交流。

       

      上半年工業經濟總體平穩 穩中向好

        中國工業報: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了上半年經濟數據,您如何解讀當前工業經濟運行情況?

        李毅中:上半年工業經濟總體平穩、穩中向好,質量效益穩步提升,結構調整繼續推進,發展韌性不斷增強,同時,經濟環境不穩定不確定性上升,國內需求有所放緩,工業經濟持續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。分析當前經濟形勢,要用辯證思維、“兩分法”研判,報喜也要報憂,保持定力,堅持問題導向,針對性破解,推進高質量發展。

        中國工業報:請您具體談談上半年工業經濟運行有哪些特點?

        李毅中:從增長角度看,上半年GDP增幅6.8%,規上工業增加值增幅6.7%,均保持了中高速,且增幅靠近。加上價格因素,估算工業占GDP比重近34%,沒有明顯下降。6月份工業增幅回落至6%應引起重視,下半年存在較多不確定因素,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,要積極應對。

        從企業利潤來看,1~5月規上工業企業主營收入增長10.2%,*增長16.5%。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6.36%,同比提高0.35個百分點。從行業分布看,利潤增長主要集中在采掘業、原材料工業和電、熱、氣、水生產業,合計占利潤增長的80.4%,而機械制造、電子制造和消費品制造業等中下游產業利潤增長不多,分別為3.5%、4.3%和6.7%。反映價格因素對利潤增長影響仍然較大,利潤的超常增長不可持續。

        轉型升級成效明顯,仍需努力。工業產能利用率76.7%,比上年同期提高0.3個百分點,暫未達到去年全年77%的水平。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繼續提高至67.4%(去年63.3%),關鍵工序數控化率47.8%(去年46.4%)。規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56.6%,同比下降0.6個百分點,百元主營收入成本84.49元,同比減少了0.31元。上半年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.2%,但幅度減小,折算總能耗增加了3.4%,也顯偏高。

        中國工業報:上半年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出現了一些新變化,大家比較關注,您是如何看待的?

        李毅中:固定資產投資增幅6%,持續走低,上年為7.2%。扣除價格因素5.7%,增長甚少。結構有新變化,民間投資增幅8.4%、工業投資增幅約4.2%,其中制造業投資增幅6.8%,均有所回暖。基礎設施(不含電力)投資增幅明顯回落,由19%降為9.7%,房地產投資仍然強勁。

        國內消費增勢平穩,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.4%,但走勢回落,二季度為9%,而去年全年為10.2%,缺乏消費熱點帶動。消費結構有改善,其中消費升級類商品銷售增長較快,如家電、音像、通訊、化妝品等。實物商品網購額增長29.8%,占總零售額17.4%,同比提高了3.6個百分點。服務型消費增長較快,如信息、旅游等。

        對外經貿合作中進、出口平穩增長,增幅分別為11.5%和4.9%,順差收窄26.7%;但增幅回落,尤其6月份明顯(進口6%、出口3.1%)。利用外資保持增長,對外投資回暖,增幅為18.5%,結構有改善。由于中美貿易摩擦加劇,下半年不確定、不穩定因素加大。

        中國工業報:請問當前行業和地區工業經濟運行存在哪些差異值得關注?

        李毅中:行業增加值增幅差異大。采掘業、原材料工業增幅小,分別為1.6%、4%,但同比回暖;供電、熱、氣、水狀況看好,增幅為10.5%;機械制造、電子制造、消費品制造業增幅,增幅分別為8.4%、12.4%和6.9%,但同比減緩。其中,前面已談到,采掘業、原材料利潤大增(現價),而增加值增幅不大(不變價),足見價格因素影響之大;中下游企業則正好相反,也是同樣的原因。

        地區工業狀況各異。其中需要關注的,東部規上工業增加值增幅6.3%,同比回落了0.7個百分比,尤其6月增幅只有4.1%,工業投資增長過小,只有1.1%。而東部工業占了全國六成,如繼續下去,將會影響全局。

       

      實現“三個變革” 推動轉型升級邁向中

        中國工業報:黨提出,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,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、優化經濟結構、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,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路徑是什么?

        李毅中:轉變增長方式,高速增長變為高質量發展,關鍵是要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。要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,推動質量變革、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,邁向價值鏈的中。這對工業領域更加重要。

        中國工業報:工業企業應該如何理解和推動質量變革?

        李毅中:提高工業增加值不單靠量的積累,更要靠質的提升。什么叫工業增加值?其定義是:在報告期內,國家或者地區所有工業企業生產的全部產品和服務的價值,減掉在同報告期內不含固定資產投入的其他中期投入的價值,這兩個數的差叫工業增加值。簡單地講,是增加的價值。工業增加值不是產值、不是營業額、不是銷售收入、不是所謂的市值,而是增加的價值。這不僅是數量指標,更反映了工業經濟的質量和效益。一、二、三產的增加值加起來就是GDP。計算增加值采用的是當期現價,計算增幅采用的是不變價。

        如何提高工業增加值,功夫下在“三去一降一補”上。根據定義,被減數A是產品和服務的價值,如何提高這個價值呢?不是單靠產量,而是靠質量、品種、品牌,從低端向中邁進。比如粗鋼產量還是8.2億噸,但是它的品種檔次升級了,價值提高了。再如機床產量從2014年85萬臺減少到64萬臺,但是數控機床多了,價值提高了。如何在報告期內減少能耗、物耗、相應的費用支出等,即減少減數B,主要靠去產能、去庫存、去杠桿、降成本、節能降耗。這樣減少了物化成本、物流成本、財務成本等,B減少了。A減B就是工業增加值。因此提高工業增加值,不要光靠產量,并且今后我們幾乎不能再靠產量的增加,而應該靠“質量變革”。

        中國工業報:是否有什么具體方法能夠指導企業實現效率變革?比如有哪些重要的技術經濟指標能夠反映企業的運行效率?

        李毅中:推進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,要抓住重要的技術經濟指標,在提高“效率”上發力。技術經濟指標多是相對評價指標,反映出經濟運行更本質的差異,不妨舉四個效率指標做些分析。

        工業增加值率是評價工業經濟質量效益的綜合指標,即工業增加值占現價產值(為便于數據采集,往往采用主營業務收入)的比重。“十五”、“十一五”我們是26%,但以后逐年下降,在21%~22%徘徊,2017年估算是22.1%。發達國家是35%~40%,美國43%。雖然我們的工業增加值總量超過美國,但是工業增加值率只有人家的一半,這就是大而不強。

        再看規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利潤率。從收入來算,工業增加值包括利潤、稅金、折舊、薪酬(含保險和福利),其中利潤是活躍的變數。我國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從2009年3.45萬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7.52萬億元,8年增長了一倍。但反映盈利能力的主營收入利潤率,卻從2010年的7.6%下滑到2015年的5.76%,好在近兩年出現了好轉。還要看到工業企業利潤的超常增長,價格上漲是重要因素。

        再說說單位GDP能耗及降低率。雖然總能耗逐年增長,但GDP增幅更大,因而萬元GDP能耗逐年下降,從2010年的0.87噸標煤降到2017年的0.59噸標煤,下降率保持在4%左右,應當說節能取得了較好效果。但單位GDP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.4倍,發達國家的2.1倍,潛力巨大。

        后看看全員勞動生產率。新世紀以來我國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8.5%,遠高于世界平均1.3%的水平。2017年達到10.1萬元/人年,但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%,是美國的不到8%。反映出經濟效率不高,制約著勞動者收入水平的提升。

        通過以上“率”的分析,有助于我們透過數量擴張的表象,折射出我國經濟在“質”上的差距,即“效率”不高的問題,從而獲得清醒的認識。實施“效率變革”要具體逐項分析,找到矛盾所在,尋求變革的目標途徑。

        中國工業報:提升工業經濟的質量和效益,要實行動力變革,請問什么是新動能,如何正確理解新動能的內涵?如何實現新舊動能的轉換?

        李毅中:什么是新動能?新動能的源泉是什么?要充分發揮信息化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。大數據與互聯網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等相結合形成推動力,與各行業、各領域的專業技術融合滲透形成新經濟、新動能。新動能產生新工藝、新設備、新產品、新材料,推動生產力發展;新動能催生新產業、新業態、新模式,推動生產關系的變革。從而由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。

        對于如何實現新舊動能的接續轉換,發展新興產業是新動能,改造優化提升傳統產業使之煥發生機也是新動能,二者必須同時發力。新產業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、高技術產業,加大投資,做大增量。近幾年,其投資增幅一直高于整個工業投資增幅約10個百分點,如2017年投資增幅17%,遠高于整個工業投資3.6%的增幅,今年上半年也是這樣。不足的是,2017年高技術產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只有12.7%,2016年為12.4%,今年上半年為13%,增加不多,說明力度還是不夠。同時要加大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,淘汰落后、消化過剩,調整結構、發展先進。進一步開展以智能、綠色、低碳、為重點的新一輪技術改造,提升盈利能力,邁入先進制造,優化存量資產。2017年技改投資達到10.6萬億元,增長16.3%,占工業投資的45.5%。尤其是東部發達省份的占比達到60%左右,堅持多年完成了幾輪改造,顯著提升了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,他們的經驗值得學習。

        中國工業報:圍繞加快新型工業化、促進信息化發展,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,闡述了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戰略思想,您認為兩個強國戰略應該從哪些方面突破?

        李毅中:加快建設制造強國、網絡強國,要緊緊抓住智能制造,制造強國戰略的主攻方向就是智能制造。

        首先要“政產學研用”相結合,圍繞智能制造協力攻關。多年來我國信息技術包括集成電路取得明顯成效。但由于多種原因,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,產品結構處于中低端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。近日美方對中興通訊的禁運成為社會焦點。要加大投入,集中力量攻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新一輪重大研發項目。加快在集成電路、芯片、5G通信、基礎軟件、操作系統、智能傳感與控制、人工智能研發應用等領域突破一批核心技術、關鍵技術。著力推進成果轉化和產業化,將研發成果轉化為行業的專有技術,在重點應用領域協同攻關。

        發展智能制造要從企業做起,抓好構建企業互聯網和打造智能工廠這兩件事。建立企業互聯網,企業內部物理單元和控制系統融為一體,形成數據采集、整理、分析、傳輸的企業內網;企業外部與供應商、銷售商、投資人、用戶等利益相關方互聯互通,構筑企業外網并與社會公網相接。中小企業或可以直接“企業上云”。發揮骨干作用,復制、推廣、擴展,進而形成行業、區域數字工業,并實現互聯互通。企業打造智能工廠,要從實際出發。一大批成功的范例顯示,生活資料制造業與市場、消費者關聯更為緊密,重在市場細分、產品開發、創建品牌、個性化規模定制等。生產資料制造企業在已有技術裝備基礎上,擴大、完善數據采集、分析、應用,由自動化提升為智能化,實現制造。地區和企業間發展參差不齊,還有一些甚至要補2.0的欠賬。因此,企業必須從實際出發,按照自動化、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路徑,補短板、強弱項,加快智能化改造升級,打造自動化生產線、數字車間、智能工廠。要尊重規律、循序漸進,防止千企一律、一擁而上。

       

      創新驅動助推實體經濟轉型升級

        中國工業報:改革開放40年來,我國經濟一直中高速發展,從根本上說是得益于實體經濟這塊“基石”。然而,由于各種原因,我國實體經濟面臨嚴峻的挑戰,當前如何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?

        李毅中:多次指出:“工業是我們的立國之本”。“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,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、在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。”去年年底大會閉幕后,習視察站就是江蘇徐工。他指出“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,不能走單一發展、脫實向虛的路子。”“發展實體經濟,就一定要把制造業搞好。”“特別要抓好創新驅動,掌握和運用好關鍵技術”,“必須有信心、有耐心、有定力抓好自主創新”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有這么三句話,精辟、準確:“我國經濟增長實現了從主要依靠工業帶動轉為工業、服務業共同帶動,從主要依靠投資拉動轉為消費和投資一起拉動,從出口大國轉變為出口和進口并重。”我們要深刻理解、宣傳貫徹習的科學論斷。要正確認識、準確把握國情,就全國來講,我們仍處在工業化中后期。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、基本實現工業化,2035年全面工業化、基本現代化,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。在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征程中,我們仍要充分發揮工業、制造業對國民經濟的支撐、帶動作用,發揮好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有效投資的關鍵性作用,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,實現國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。

        中國工業報:去年12月視察徐工時,充分肯定了徐工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取得的成績,您認為徐工有哪些經驗值得工業企業學習?

        李毅中:徐工的經驗很豐富,這次我們到徐工來,再次獲得深刻體會,大致有這么幾點。首先,要學習徐工堅守主業的定力、產業報國的情懷。徐工集團在前幾年工程機械發展低迷,在國內存在“脫實向虛”、工業被空心化、邊緣化傾向的環境下,保持了堅守主業的定力,突出主業、潛心主業。加大研發投入、制造升級、模式創新、精致服務和后市場拓展等,在品種質量、穩定可靠性等基本環節上做扎實、做到位,以新思路、新招數、新方式加緊結構調整,為徐工品牌價值的創造和提升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回報,進入世界工程機械名。

        第二,著力增強自主創新,謀求發展新動能。徐工集團推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,促進了行業的技術突破。徐工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5%,遠高于我國規上工業企業平均1%的水平。建立了技術中心和重點實驗,貢獻了一批行業*的應用技術和標準規范,一批的主導產品。徐工經驗說明核心技術、關鍵技術買不來、換不來,必須把創新擺在位置。

        第三,深入推進兩化融合,打造制造新生態。徐工在智能研發、智能制造、智能服務、智能管理、模式創新等方面具體化為工程,取得一批可喜成果。比如徐工自主研發的Xrea工業互聯網平臺,接入設備超過60萬臺,其中有22萬臺徐工制造的機械分布在全國各地,可以實時監測到運行狀況。現場看到使用率57.2%,月運行平均128小時。徐工工業云平臺和智能制造模式是一套可復制、可推廣的典型。向上下游擴展延伸,帶動提升全行業的智能化水平。

        第四,合作開放“走出去”,構建產業新格局。徐工大力發展化經營,實現了由產品到人員、再到資本走出去的“三級跳”,建立了出口貿易、海外建廠、跨國并購、研發和化人才培養“五位一體”的化發展模式。徐工目前在海外有3個研發中心、5個制造基地,產品已出口到世界178個國家和地區,包括“一帶一路”沿線57個國家和地區,海外市場收入占集團總營收的30%。徐工“走出去”經驗告訴我們,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制造業,是提升綜合國力、建設制造強國的有效途徑。

        中國工業報:我們了解到徐工有75年的歷史和的企業精神,徐工在加強黨的建設,強化人才隊伍培養方面有什么經驗?

        李毅中: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告訴我幾個數字,留下了深刻印象。集團職工22300人,其中黨員4950人,占22.2%;技術人員6000人,其中碩士、博士占55%;產業工人中高技術人員(工、技師)占54.3%。領導班子民主測評無記名投票率始終保持98%以上,去年為99.3%。時間關系,這方面我們沒有來得及深入調研,但就這幾組數據顯示了徐工在加強黨的建設、加強領導班子團隊建設、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方面的突出成效。這正是徐工事業發展的基礎和保障。

       

        

       
    聯系方式
    • 電話

    • 傳真

      021-52500777

    在線客服